老師,誰來證明您生命的燃燒
江蘇省睢寧縣實驗小學 林敏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師的壓力越來越大,教師的身心健康狀況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心理學上把使個體產生緊張狀態的刺激稱為壓力。研究表明,適度的壓力會引起人們適度的焦慮緊張感,使人動作靈敏、記憶能力和思維能力增強,從而成為人們活動的動力;心理壓力過大,會引起人們過度的緊張,導致注意和知覺范圍狹窄,正常的思維活動受到干擾和限制,從而降低活動效率,甚至導致活動失;長期的心理壓力過大,會引起個體持續的心理緊張,并由此引發一系列的身心疾病。研究還發現,不僅重要的生活事件會造成個體的心理壓力,而且即使是生活中的瑣事,也會給個體造成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沉重的壓力,對個體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由于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小學教師面臨著許多挑戰,這些挑戰或者引起了他們的心理沖突,或者導致他們的心理失衡,或者造成他們心理上的挫折感,總之,都會使教師產生焦慮、不安的緊張狀態,給教師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
近年來,頻頻有教師因工作壓力太大而進了精神病醫院或從辦公樓八樓跳樓自殺身亡。針對這一事件,我對我校和周邊兄弟學校的部分老師做了一次問卷調查,通過調查、訪談了解到現階段小學教師的心理壓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難釋的教育教學重負
“為教師減負”這是近幾年小學教師從內心深處發出的強烈呼聲,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小學教師已不堪忍受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的身心壓力。小學教師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體現在:
1、教師的日平均工作時間長
在升學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教師的日平均工作時間越來越長,教師的隱形勞動付出越來越多,教師的日平均工作時間長與教師的職業特點有關。小學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還要承擔起培養學生優良品德和良好個性、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等重任。而要完成這一重任,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由于成長環境不同,教師與學生在思維方式、態度體系、價值觀念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差異;又由于教師與學生分別處于心理發展的不同階段,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使得他們在思維特征與品質上各有特點。這些心理差異的存在,為教師了解學生、與學生進行心理溝通和相互了解,增加了一定的難度。特別是現在的小學生,很大一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身上存在著許多個性方面上的缺陷,如自我為中心、依賴、孤僻、集體意識和勞動觀念淡薄、意志薄弱等等。同時,他們的自我意識覺醒早,具有較強的民主平等意識、參與意識、主體意識,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教育上的難題增多了,教師工作的難度加大了,教師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學生,并讓學生了解,去學習和提高自己,轉變舊的觀念。另一方面,教師日平均工作時間長也與當前教育中應試教育的依然存在有著直接關系。從目前小學教育的實際情況看,仍然是應試教育占主導地位,“以分數論學生,以升學率論教師”的現象還相當普遍。廣大的學生家長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上重點中學、考上大學乃至名牌大學的動機驅動下,更是把學生的未來完全寄托在教師身上,希望教師對自己的孩子加大投入,給自己的孩子“開小灶”,無形之中增加了教師的心理壓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在追求升學率的大背景下,也以學生成績的好壞及升學率的高低來評估學校和教師,并把這些與職稱評定、年終考核等直接掛鉤,因而,加重了教師之間的竟爭性,迫使教師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精心設計教學以及進行課外輔導。
2、教師的周授課時數過多
為了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教育行政部門相應制定了一些文件,規定小學教師每周上課的額定標準。但在不少學校,教師的周授課時數還是很多。由于每周上課節數的超出,與之有關的備課、課外輔導、批發作業等工作也隨之增加。超周課時現象與目前小學教師隊伍師資數量不足、身體素質差有直接的關系。近年來,學校教師嚴重缺編,在崗教師中有相當一部分為“老弱病”教師。每天從早上7點到晚上9點滿負荷運轉,很少有喘息的機會。我校有大約70%以上的教師或多或少得過失眠癥、患上嚴重的頸椎;有大約40%的教師因學生的學業不理想而出現擔心、煩惱、憂慮、甚至自責的情緒;有12%的年輕教師出現“恐課癥”,他們懼怕走進學校和課堂。常常出現煩躁不安、記憶力減退、焦慮、恐懼、頭痛等現象。
3、教師的工作項目繁多
據調查,小學語文、數學、英語三門主課專職教師教學工作的主要項目有課堂教學、備課(寫教案、準備教具、教學實驗等)、課外批改和訂正隨堂作業、課外批改試卷(練習、測驗和考試)、課外輔導等。除以上教學工作以外,還有一部分教師承擔其它工作項目。如指導課外活動、興趣小組活動及各類競賽活動、上公開課和聽其它教師的課、參加教研活動和其它活動。很多教師還擔任了班主任工作,僅此一項便又增加了許多連帶性工作,如負責早自習、早操、課間眼睛保健操、打掃衛生等;組織出黑板報、班隊活動、社會實踐、慶“六一”“國慶”等組織工作;學生的思想工作,如個別教育、培養班干部、與家長交流聯系(家訪、家長會等);其他,如寫品德評估、填寫成績單以及各種收費等等。教師的工作可謂名目繁多!這無疑給教師帶來了心理上的緊張感和壓力感。
二、難卸的多重角色
如上所述,教師在學校里扮演著多重角色,肩負著多方面的重任。教師不僅僅為學生而存在,作為社會個體,他們分散和生活在其他社會群體中,無疑扮演著其他各種社會角色。一般說來,教師是重要的家庭成員,這便決定了他們對家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諸如瑣碎繁重的家務勞動、家庭的管理和家庭的發展目標、家庭成員關系的協調、子女的就業安排及與社會關系的聯系等等,無一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內,成為他們精神負擔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作為尚不富裕的“工薪”族,面對購買住房、積累子女教育基金等等大宗開支,他們不得不承受著日益沉重的經濟壓力。在此必須提出的是,教師家庭角色帶來的心理壓力,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多重角色與角色間的沖突,更導至他們心理沖突的加劇和心理壓力的加重。因為教師日平均工作時間超長、工作項目超多,出于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責任感,教師們常常是全力顧及工作而放棄家庭,顧及學生的前途而犧牲子女的未來。社會對于教師的高期望值和高標準要求,也給教師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教師同什么人交往,怎樣交往及交往過程中的行為,時時刻刻處在周圍人的有形和無形的監視之中。因此,教師總是努力成為模范公民,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法律法規,文明禮貌,為人表率。盡管這也是社會對普遍公民的行為要求,而且作為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之一,這些文明行為也應該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但與普通公民一樣,教師并非圣賢,也有犯錯誤的時候,教師一時的行為閃失會遭到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社會道德要求對于教師的雙重標準致使教師必須處處留心,盡是做得盡善盡美,從而加重了教師的心理壓力。某種程度上,教師就如同旋轉著的機器,既要保證產品的合格輸出,又要保證自身性能條件的完好無損,卻難以尋找到喘息和自我維護的機會。我校40%的老師是班主任,97.3%的老師組建了家庭,而除了日常教學工作繁重之外,有50%的老師約有1/10的學生不得不花費他除了正常教學外的時間進行課程或心理的輔導,27.3%的老師,這樣的學生占1/5,另有22.7%的老師,這樣的學生所占比例大于1/5。額外的輔導往往不得不花費教師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因此而身心疲憊者數不勝數。如此下來,在工作期間,36.4%的老師平均每天只有1小時以內的時間陪在家人身邊,27.3%的老師可以有1—2小時,另有22.7%的老師能保證時間為2—3小時。更多的人欣羨教師有兩個較長的寒暑假,同時可以每周享受雙休日的待遇,然而,調查結果顯示,所有的老師均不能保證自己的雙休日和寒暑假能完全自主支配,都在很大程度上扯進了與教育工作相關。
三、難以平衡的付出與回報
且不說老師嘔心瀝血之后,學生、家長、社會的不理解,但就工資一項,在老師自己所熟悉的從事其他行業的人中間,95.5%的教師工資屬于中下層。一位從事20多年教育工作的老師,對于一套價值十幾萬、二十幾萬的住房,也只能望洋興嘆,在商業社會蓬勃發展的當今社會,何其令人悲哀!故而便有在9.1%的老師選擇棄權的同時,81.8%的老師表示如果還有一次機會,不會再選擇從事教師這個職業,因為太累,因為太緊張,因為負擔重而收入低,養家都困難,還因為在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的同時,教師的體力、心境均承受著過多的壓力。在教學工作中,不時會發生教師與學生發生嚴重沖突,家長毆打教師,甚至學生毆打教師的情況,也有過教師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勞累過度,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的事例,調查顯示,對于以上情況,除部分老師不了解外,45.5%的老師認為其所占比例為1/100,31.8%的老師認為其所占比例大于1/50,這對在職教學工作的老師無疑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而同時,有9.1%的老師家人不滿其所從事的工作,22.7%的老師家人表示雖然不滿,但理解。如此一來,教師就不得不承受除了升學率,日常繁重的教學工作,清貧的生活,同事之間的競爭,學生、家長、社會的不理解之外,還將不得不承受來自職業危險的壓力,以及自己最親的人不理解自己的痛苦,何其艱難!
四、難圓的職稱夢
教師具有強烈的精神需要,他們熱愛知識,有強烈的求知欲,追求事業的成功,渴望得到同事同行的尊重和學生的尊敬,在工作上作出較大成績,學術上保持自己的優勢地位。晉升高一級職稱能夠滿足教師豐富強烈的精神需要和價值認定。再說,因為職稱與教師工資聯系在一起,因此,晉升高一級職稱就成了教師一定時期內的第一需要,成為教師職業過程中的第一追求。但目前我國教師職稱評定工作還存在著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些方面缺乏具體明確的指標。解釋時主觀隨意性比較大,人為因素多,如論資排輩等。尤其是在小學,往往指標嚴重不足。如此反差,不但嚴重影響了教師的積極性,同時加重了教師的心理壓力。因為指標有限,接踵而來的是職稱評定過程中人為造成的教師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教師心理壓力。亞當斯的公平論認為,人們常常把自己和他人進行比較,更關心自己所得的相對值的大小,從而產生是否公平的內心感受。這就引起了很多教師的心理不平衡和強大的壓力感,必然會影響學校的教學工作。
五、難以實現的愿望
學生素質與能力的發展、進步,是教師工作的目標,這個目標能否達到,不僅取決于教育自身的許多條件,如知識豐富程度、教育教學能力等,更受制于學生的客觀實際。
第一,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學,教師的知識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學生自己知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發展,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認知結構、智力水平、努力程度、學習方法等因素直接相關,僅憑教師的主觀愿望是不夠的。
第二,學校教育可能與不良社會影響、家庭影響相互抵消甚至出現負面效應。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成長上常常會有局部的失敗,教師的愿望也就經常受到工作成功概率不確定性的威協,從而給教師帶來成就挫折感和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在學術研究上,教師們也經常會感受到成就挫折的心理壓力。作為知識分子,教師一般都受過某專業的系統的教育和訓練,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基礎,長期的教學又使他們積累了本專業的知識和經驗,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和建樹。但由于教師的日常工作是教育教學,工作量大,工作難度大,課余自學鉆研業務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又沒有機會參加在職業務進修。因此,業務水平和業務素質難以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由于社會上發表論文和出版論著過程中不正之風,使一些教師的學術研究成果難以發表或出版等等,還有其它多種因素,使得教師要承受由于學術研究成就挫折而帶來的心理壓力。
從以上的調查、訪談情況分析可見,教師面臨的心理壓力是很沉重的。沉重的心理壓力不僅不利于教師教書育人活動的進行,而且于教師的身心健康也不利。造成小學教師心理壓力過大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隨著教育教學方法的不斷提高,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上課要有趣味性,上課要注重互相交流,上課要注意孩子的情緒,要讓孩子成為課堂的主人。趣味性就預示著老師講課的方法要改變,一些知識要靠故事 、游戲、大量的教具等課外素材,要上好這一節課你要參考課外書把知識溶進故事里,游戲里,使學生好理解,喜歡理解,不足之處要用大量的教具來彌補,這無疑既要占用老師大量的私人時間的同時,又要求老師掌握更多的知識。要上好一節課,老師要比演員還演員。
(二)、教育教學評估管理體系不合理。教育教學評估只重視現象不重視人;重結果不重過程;重分數不重內部管理;被蒙上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各種考試、競賽、考核、評估頻繁,大量的作業批改讓人無法喘息。然而即使是這樣的全身心投入,管理層和家長卻常把孩子逃學、品行不良、升學率不高、校園暴力單純歸因到教師個體。教師們只好忍辱負重地面對一切不公正對待和評說,心里承受著無比沉重的壓力。
(三)、教師隊伍管理不盡合理。不合理之處比比皆是。諸如教師隊伍人才濟濟,晉升不易,評優機會不多。這樣一來在教師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等方面就會出現許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又如在校長負責制下的管理更多的是硬性和量化管理,缺少人文關懷,只要家長告狀,管理層不分青紅皂白,唯教師是問,這樣嚴重地打擊了教師的工作熱情。
(四)、小學教育的方向改變。所有的學校都是用分數來衡量學校的教學質量,用分數來衡量一名教師的教學水平。對這一點我深有體會,這樣一來無形中又增加了教師的壓力。其實,小學教育不僅要求分數,還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為孩子的一生奠基。多難呀,這個老師們都有切身體會,給你班里放上一個兩個弱智孩子,你什么成績也沒了,累死你也教不出成績來,你的教學業績從何談起?
(五)、教師內部競爭激烈。知識飛速更新的今天,老師現在什么都要學,什么都要會,想辦法評上優秀教師,爭取上一堂優質課,自己花錢出去進修本科、研究生,為的是要張文憑保住飯碗。老師們互相明爭暗斗,互相拆臺,甚至拉幫結派,賄賂領導等等社會丑惡現象都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原來純潔的教師隊伍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了。
(六)、家庭方面的壓力過甚。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扮演著多種角色,經常因角色沖突而造成的心理壓力。小學教師需要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教學上,如備課、批改作業、寫教研論文等,而無暇顧及家務。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有57%的教師因教學工作繁忙,而沒有時間料理家務;有41.1%的教師因此而造成與家人關系的不和睦。小學女教師的角色沖突更為明顯。小學女教師既要承擔傳統女性的角色(家庭主婦),又要承擔現代職業女性的角色(合格教師),她們常常感到時間和精力上的不足,甚至覺得身心疲憊,有“顧了東而顧不了西”的感覺。
(七)、來自社會方面的心理壓力。來自社會方面的心理壓力有二:一是學生家長和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值太高;二是教育系統和學校內部的評優、晉級、升學等方面的競爭,更加重了教師的心理壓力。一般來說,心理疲勞比生理疲勞更為復雜,也更難以恢復。美國著名整形外科醫生麥克斯威爾·馬茲博士發現:許多到他診所去要求整形的人,其實不但要求外貌的整形,更渴望撫平其心靈上的創傷。心理疲勞同生理疲勞一樣,本身是一種阻遏性機制,迫使機體進入休息狀態,從而避免受到繼續傷害,對機體起著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如果此時人們未能正視這一點,不及時采取措施恢復人體常態,而任其一再發展下去,過度的心理疲勞便會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成為心臟病、高血壓、腸胃病乃至癌癥等疾病的致病因素。
解決教師心理壓力過大,刻不容緩。!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應對:
(一)、建立教師心理輔導基地,為教師排憂解難。一個身體健康、心理健全的教師,才能完成日益繁重的教學任務,才能滿足日益完善的教育需求,才能培養出具有身心健康、高素質的下一代。目前,社會、家長、學生多方面對教師期望甚高,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沉重擔子,長期的超負荷運作正在吞噬他們的身心健康。由于繁重的作業,我校70%老師患上頸椎病。因此我認為學校在管理上應加強人文關懷,建立教師心理輔導基地,為教師排憂解難,具體做法:
1.指導有效駕馭心理壓力的方法,增強其心理防衛能力。
(1)在辦公室內設立《心理學》圖書角,便于教師隨時隨地學習心理健康知識。
(2)建立“發泄室”,保證教師心態保持平衡。
(3)定期為教師做心理測試,定期聘請大學心理咨詢師為教師做心理導航。
(4)校領導加強與教師的溝通,減少教師因工作和生活壓力大而產生的心理負擔。
1、引導教師合理思維,多進行正向思維與客觀思維,改善人際關系,減少沖突與矛盾,減少消極情緒。
2、鼓勵教師多參與群體與社會活動,擴大心理交往空間。
3、鼓勵教師積極休閑,在繁忙中求休息、求放松。
4、協助教師建立良好的家庭生活空間。這樣,通過學校和教師的互動,才有利于教師自身的心理調節和保健,才有利于教師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緩解教師的心理壓力。
(二)、改革評價體制,為教師成長創造良好氛圍合理的教師評價制度能促成教師的健康成長,同樣的,不合理的教師評價制度便可能成為束縛教師成長的瓶頸,加重教師的心理壓力。因此,構建一種有利于教師成長的發展性的教師評價制度是迫在眉睫的。發展性教師評價是“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的評價,它是以促進教師的發展為根本目的。引入這種評價機制,是教育管理發展的需要,也是教師成長的需要。在評價中要力求避免對教師進行武斷的界定,更不要以學生的成績好壞排名次、論高低。我認為要以評價激發教師的進取精神,以評價促進教師工作的點滴進步,以評價實現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自主發展,解放教師、張揚教師、激勵教師成為評價工作追求的一種境界和目標。
(三)、改進學校管理模式,滿足教師合理需求加強“以人為本”的學校管理體制。有人說“金錢可以刺激人,制度可以約束人”,但學校管理中更重要的是用感情和人格的力量去感化人、教育人。我認為學?梢酝ㄟ^構建“一個模式”,堅持“兩全”,追求“三個最佳”,做到“四個到位”,著力實現自主式管理的優質高效。“一個模式”包括科學完善的管理網絡、完整的系列化管理制度,健全的考核評估體系,有效的學校內部激勵機制,同時高度重視學校安全管理。堅持“兩全”即堅持全員管理,全過程管理。追求“三個最佳”即通過管理力爭達到最佳教學秩序,最佳教學效果,最佳社會反響。做到“四個到位”即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激勵到位。在學校管理中,充分體現以教師為本,以教師專業發展為導向,形成以情感凝聚人,以環境吸引人,以機制激勵人的管理體系,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智慧和才能,為每位教師實現快樂地工作創設廣闊的發展空間。按教師成長不同階段:適應期、成熟期和發展期,實施“名師工程”,培養高素質的教師群體。在“以人為本”的師資隊伍建設中,學校應以鑄造高尚師德風范為核心,以評選“十佳師德楷模”,“十佳優秀班主任”、“十佳創新教師”的活動為載體,以創建教師發展學校,開辦“教學沙龍”。學校從抓師德、抓培訓、抓活動、抓研討、抓表彰入手,構建學習型教師隊伍。將學校視為不僅是學習的場所,而且是教師發展的場所,其宗旨是以課程改革為內容、轉變教師觀念為重點,培養教學科研能力,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成為學者型、專家型教師。讓教師的不同觀點在相互撞擊中充分磨擦,在各自的反思中產生共識,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學校應為每位教師提供展示自我和發展自我的機會,讓教師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激發教師的內驅力,掃除不合理的管理壓力。
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辛勤的園丁,多么耀眼的光環啊,可是誰又知道老師的辛酸之淚流了多少呢?
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辛勤的園丁,多么耀眼的光環啊,可是誰又知道老師的辛酸之淚流了多少呢?
綜上所述,造成教師心理壓力的因素很多,心理壓力過重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們教師的生活和工作,作為教師中的一員,我強烈呼吁“為教師減負”同時,也希望各位教師在巨大沉重的心理壓力面前,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減輕心理壓力。